中国化肥网|投稿中心|服务介绍|广告服务登陆
微信扫一扫,关注我们

关注我们

下载APP
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公司动态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促销活动
  • 招商代理
  • 资质荣誉
  • 农技服务
  • 联系我们

商情信息

  • 供应信息
  • 招代理商
  • 求购信息
  • 招聘信息
  • 求职信息
当前位置:首页》供应信息》大企业时代来了,强企之梦还远吗?

大企业时代来了,强企之梦还远吗?

2016-04-21 10:35:18

近期,2015年中国企业名目繁多的500强榜单纷纷发布。中国化工报记者统计发现,在中国企业500强之中,包含了石油化工企业76家,其中中石化以2.89万亿元的总营收连续第十一年排名榜首,中石油以总营收2.73万亿元继续位列第二;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,有79家石油化工企业在榜;另外,还有112家石油化工企业入围2015中国制造业500强。

而8月25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,中国化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突破4.36万亿元,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。

 

以上这些数据,标志着中国化学工业已经进入大企业时代。

 

结构变化 大企业时代来临

 

据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王述纲向中国化工报记者介绍,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与大集团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。而要衡量一个行业是否进入大企业时代,大企业在行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指标。

 

从2015年中国化工500强发展研究报告可以看出,在企业规模和收入方面,2014年全国化工行业规模以上(主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)企业25981家,全年增加值增幅10.4%,大企业数量明显增多。2014年与2013年相比,销售收入10亿~50亿元的企业减少了19家,50亿~100亿元的企业增加了13家,100亿~200亿元的企业减少了1家,200亿元以上的企业增加了7家。这说明2014年化工500强企业群体结构变化较大,各群体的销售收入大幅增长,企业做大态势十分明显。

 

从企业发展的集聚度来看,我国化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已占全行业的50%。具体来看,我国化工行业最大的50家企业2014年完成营业收入1.98万亿元,占行业比重为22.6%;最大的10家化工企业营业收入为7904亿元,占行业比重为9%。由此可见,化工大企业的比重和作用表现非常突出。不过记者也了解到,2014年美国化工5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为3219亿美元,占行业的比重为近40%,其中最大的十家企业营业收入为2039亿美元,占全行业的比重约为25%。我国化工企业的规模和行业集聚度与美国相比,还有一定差距。

 

在8月25日于上海举行的化工大企业高峰论坛上,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柏均谈到,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。具体来看,2014年石化工业完成工业生产总产值超过13.02万亿元,居世界第二位;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依托千万吨级大型炼厂建设,结合大型乙烯工程,已经形成了镇海炼化、上海石化等14个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,建成了茂名、赛科、镇海、独山子、抚顺等7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,除此之外,还具备依靠自主技术建设百万吨级芳烃及下游延伸物的能力。

 

王述纲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中国化工大企业将呈现4个运行特点。

 

一是大企业时代将推动新一轮的并购重组。上一轮的并购重组,国资委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将央企的数量由近200家缩减为113家,数量减了近一半,但资产总量和营业收入大幅提高,资产质量也得到改善,对行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与日俱增。预计新的五年计划中,中国化工大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并购重组,这项活动将会持续活跃。

 

二是大企业时代必将加快企业国际竞争的步伐。在当今企业经营全球化进程当中,中国化工大企业要么在全球配置资源,要么成为被跨国公司配置的资源。中国化工大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,必须树立全球战略,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。

 

三是大企业时代催生了商业模式创新。多数企业由过去以产品进入市场为主,转变为产品加服务的全方位模式进入市场,这一模式的出现将实现企业价值的模式创新。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自己的产品特别是服务方式,创造新的价值,形成新的竞争优势,不断优化商业模式。

 

四是大企业时代产业链将继续延伸。不少企业为了占有资源配置的优势进入了采矿业如煤矿、盐矿和其他化学矿产,与此同时亦向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如物流业、金融业、房地产等领域进军。从今年的数据统计看,2014年化工500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非化工领域。这种跨行业、跨产业的发展,在化工大企业中尤为突出。

 

创新发展 提升盈利能力

 

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跨越,是全行业“十三五”发展的战略目标。如何利用当前形成的大企业时代的特征,集中优势由大到强?一些大企业纷纷表示,由大做强,至少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能够占据世界技术制高点、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核心技术。总而言之,核心战略是让科技创新领跑行业。

 

参考世界500强化工巨头近20年的发展过程,我们可以发现,各企业均对科技创新异常重视,并适时主动转型,使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。杜邦从一家化学企业转型到科学企业,目前正围绕食品、绿色能源、环保三大领域进行第二次转型;巴斯夫走的是相关多元化道路,即进入公司现有业务价值链上有竞争性、有价值、有战略匹配关系的新业务;并采用成本领先竞争战略,其上游业务产品成为其下游业务产品的原料,使得公司在整体化工产品成本上具有优势;拜耳选择退出现有成熟业务,投资一些增速超过整体经济增速的新兴业务领域;陶氏剥离非核心业务,专注于高利润率产品而非大宗商品;三菱把长期目标放在了专业化学制品及制药上。而这些转型,最终依靠的根本还是科技创新。

 

今年3月,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,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。记者发现,国内一些大型化工企业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。

 

“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位于2015中国化工企业500强首位,成立11年来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迅速提高,2014年销售收入2592.4亿元,高于同处亚洲的三菱,但盈利能力与其相比仍有差距。”中国化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傅向升在2015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介绍,中国化工集团一直将做大做强放在发展战略首位,加大结构调整和创新力度,致力于技术和管理创新。集团董事长任建新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在做强中做大的战略转移,近两年,全集团在提质增效和转变商业模式上狠下功夫,通过创新和国际化经营,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使集团运行质量不断改善,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,效益进一步提升。去年,在应对国际市场不景气、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下,集团实现了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和效益大幅度提升,获得了国资委的充分肯定。今年从前八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,中国化工集团进一步克服经济下行压力,实现效益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。

 

借助资本 活跃市场机制

 

在经济新常态下,化工大企业想要更进一步从大到强,不管是从技术成果研发转化还是从商业模式创新来说,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推动。尤其是大企业已经具备了难得的市场资源和基础,在做强的道路上,更要在资本市场方面起到推动和带头作用,引领整个行业,吸引更充裕的资金投入。

 

东海证券公司保荐代表人魏庆泉介绍说,创新始于技术、成于资本,这是近几十年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突出特征。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风险投资、并购重组、发行上市,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灵活、高效的市场机制。

 

魏庆泉指出,实体经济要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自身发展,可以通过几种途径。

 

一是通过股权投资基金。实体化工企业可作为出资人,利用结余资金获得投资收益,或占领行业前沿,为自身的发展培养潜在增长点和优质项目;也可作为被投资人,获得急需的股权融资,引入科学管理,整合行业资源,在投资基金的帮助下走向资本市场,成为明星企业。

 

二是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,进行上市与融资。拟上市化工企业应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辅导规范,根据业务规模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板块。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份获得资金支持、打开融资渠道,同时企业也得到更多的关注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
 

三是走并购重组的新途径,以企业的发展和转型为目的,进行产权交易,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。2014年至今,两市共有超过300家公司发布了重大重组公告,涉及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约25家,数量仅次于计算机通信、软件和电器机械制造业。其中,化工上市公司横向整合案例有8起,借壳上市6起,多元化战略6起,业务转型2起。非上市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,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收购上市公司,一方面盘活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,另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的主体资格,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。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寻求有收购意向的上市公司,以较理想的市场估值与上市公司进行合并,支付的对价可以选择现金或上市公司股份,从而实现间接上市,获得资金支持及其他整合助力。

 

吴柏均认为,化工大企业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两种。一种是靠工业的增长,提高生产效率和商品流动性,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效率改进、创新生产经营方式,使不能产生现金流量的经济资源转化为资产,产生GDP,达到经济增长;另一种是以实体化工企业经济为基础的金融业的增长,提高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流动性,使资产资源在市场中得到重新配置,强化市场调控机制,提高资产收益率。

 

蓝星新材的重组就是顺应国企改革、借助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。通过重大资产重组,*ST新材(即蓝星新材)最终实现保壳。2014年9月,*ST新材首先向大股东蓝星集团及关联方中蓝石化出售北化机100%股权,哈石化100%股权以及工程承包和设计相关业务的资产和负债;然后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方式,收购控股股东蓝星集团所持安迪苏集团85%股权,成为我国基础化工行业首起海外并购案例。同时,这次收购和后续的本土化生产也终结了我国蛋氨酸依靠进口的历史。

 

打造品牌 提升声誉实力

 

业内人士表示,当前石油和化工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声誉资本方面的建设较为薄弱,而在大企业时代下,更要加强树立品牌核心价值,提升声誉实力。

 

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刘光明教授提出,大企业要做强,必须要打好品牌文化这张牌。当前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无不注重自身的品牌文化建设,石化行业在社会形象等方面本就承担着巨大压力,更应率先塑造出能够引领消费的品牌。特别是大型化工企业,下一步要成为世界化工巨头,必须在品牌文化上下功夫。企业要提炼出个性鲜明且能拨动消费者心弦的品牌核心价值,并以非凡的定力坚持维护;要在品牌文化确定后,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制定制度章法,使其具有可操作性;要用以品牌文化为核心的章法统率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;要用心打动客户,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;要做好品牌延伸,充分利用品牌效应为新产品铺路。

 

刘光明谈到,不同于品牌文化,声誉资本是化工企业依靠行为方式和准则,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同或确信,从而取得较大支持和社会地位,并能以此获得所需资源和机会。化工企业的声誉资本就是各类群体对企业的印象,大家都对你印象好,自然销路广开,能够取得信任、抓住机会,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引进和资金获取。化工大企业要带头从细节做起,尤其是在当前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运行环境下,中国化工企业的声誉建设显得更为重要。

 

傅向升表示,实体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认识与消费型企业比还是有一些差距,但跨国实体企业非常重视品牌建设。“比如我们熟悉的杜邦、巴斯夫、拜耳等国际化工企业,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。中国化工集团成立时间不长,只有11年,任建新董事长一直非常重视品牌建设。目前‘CHEMCHINA’的国际知名度还是很高的。国家实施‘走出去’战略,中国化工集团是央企中是走在前面的,紧紧围绕着主导产业,加快国际化步伐,积极参与国际并购,在法国、以色列、意大利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并购案中,不断打响‘CHEMCHINA’品牌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未来企业在做强做优的同时,也会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,把‘CHEMCHINA’这个品牌建设得更具国际影响力。”傅向升说。

 

金正大近几年一直实行多品牌推广策略,重点培育了几大品牌来反哺壮大“金正大”企业品牌,形成企业品牌和各产品品牌之间的互动。据金正大副总裁陈宏坤介绍,金正大以全国10大生产基地为轴心,实施以母品牌提升为核心任务,举高打低,通过产品与服务扩大市场的总策略。“举高”,即打造“金正大”、“沃夫特”双品牌,以具有高效、节能、环保的高端肥料为载体,突出其领先科技的高端品质,助推企业品牌宣传;“打低”是持续深化顾问式营销,建立特色与贴心服务,努力开拓市场。“品牌培育提升了金正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农民的忠诚度,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,可谓一举多得。”陈宏坤说。

 

中化国际(控股)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成员企业——江苏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发言人告诉记者,作为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成员,江苏圣奥更加注重企业的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。在注重产品品质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,江苏圣奥还建立了完善的全球物流配送体系,确保稳定的货源供应和配送过程的全程跟踪保护,使得圣奥牌橡胶防老剂拥有了较高的忠诚度。得益于良好的企业信誉度和服务水平,江苏圣奥陆续与米其林、普利司通等全球前20强轮胎生产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业内打出了很高的知名度,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和做大做强提供持久动力。

5

中化化肥有限公司

地址: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

版权所有: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中国化肥网管理入口